平利縣人大常委會專題調研組關于全域旅游工作的調研報告
平利縣人大常委會專題調研組關于全域旅游工作的調研報告
按照2022年工作安排,縣人大常委會組成全域旅游專題調研組,于8月2日至4日到城關、老縣、長安及文旅、住建、交通等鎮和部門,通過現場查看、查閱資料、召開座談會、網絡征詢意見等方式對我縣全域旅游工作進展情況進行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做法與成效
縣十七次黨代會提出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目標后,全縣各級各部門迅速行動,圍繞目標,扎實推進,全域旅游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1、高度重視,系統謀劃。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把生態旅游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型新興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示范縣綠色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作為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今年初迅速啟動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成立由縣委書記、縣長任組長,縣級四大班子5名領導任副組長(其中2名縣級領導任責任副組長),相關部門和鎮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創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會議研究推進創建工作。人大政協將全域旅游發展作為視察調研重點,組織開展專題視察調研,形成了四大班子齊抓共管、合力推進的良好局面。全縣各級各部門加快落實縣委統一部署,立足平利特色,系統謀劃全域旅游發展藍圖。整合資源,全要素、全行業、全方位實施全域旅游“八大工程”,推動優勢資源轉化為綠色經濟。
2、責任明確,推進有力。縣政府及時召開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動員會,下發實施方案、考核任務和考核辦法,明確創建工作任務要求、完成時限,強化督查考核??h長多次召開會議、深入現場研究解決旅游重點項目推進問題,責任組長通過專題會、月度聯席會、現場辦公會等形式,帶領相關部門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任務落地落細。制定《平利縣促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獎勵扶持暫行辦法》,設立2000萬元專項資金,發放500萬元餐飲消費券,組織召開旅游市場主體座談會,上半年新增涉文旅市場主體308家。綜合利用多種方式激發市場活力,聚集各方要素,加快工作推進。
3、融合發展,彰顯特色。以“茶旅融合、康養旅居”為基本定位,把平利茶飲首位產業與旅游融合,建成蔣家坪、長安女媧茶鎮、龍頭村等景區景點,開發女媧茶、絞股藍等系列旅游產品,舉辦國際茶日、省茶葉加工職業技能大賽紅茶比賽等茶事活動,茶鄉風情游成為平利旅游名片。把生態優勢與旅游產業融合,打造秦巴風光游旅游線路,天書峽、桃花溪、正陽草甸深受游客青睞,特色民宿和露營基地正在興起,青山綠水藍天凈土成為平利旅游的最大吸引力,生態轉化加速推進。廖乾五故居恢復建設完成一期工程,革命公園烈士展陳即將完成,紅色資源得到進一步發掘利用。把研學與旅游融合,培育省市級研學基地6家,研學游吸引力日益增強,成為帶動旅游發展的新業態。
4、多方努力,成效初顯。創建活動啟動以來,成員單位各司其職,千方百計爭取支持,啟動和推進各項創建工作,重點區域、重要節點變化明顯。堅持把縣城作為全域旅游的核心景區的定位,啟動實施縣游客服務中心、縣城道路提等改造、新建停車場、老城墻改造等一批項目,縣城旅游功能進一步增強。加快景區建設,蔣家坪、芍藥谷3A級景區創建已命名;桃花溪4A級景區、馬盤山省級旅游度假區、正陽大草甸3A級景區創建已完成縣級自評,全縣3A級以上景區達到7個,居全市第二。入夏以來,長安石牛水街成為新的引爆點,“一環三線”新增了旅游“硬貨”。蔣家坪秦巴古茶村公路完工通車,渡正公路改建工程開工建設,旅游路網建設進一步推進。景區配套建設游服中心6家、停車位1554個、旅游標識23處、旅游廁所22座,智慧旅游、旅游標識體系、城市標識體系正在加快推進,旅游功能進一步完善。建成賓館酒店26家(其中三星級酒店1家),特色農家樂25家,特色民俗4家,旅游接待服務能力得到新提升。2021年,全縣旅游接待人數達498.13 萬人次,同比增長15.3 %;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8.73億元,同比增長17.4 %,生態旅游逐步成為推動全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二、困難與問題
1、創建工作還有差距。一是旅游供給體系不完善。對照驗收標準,要求有2家以上4A級景區,目前僅有一家。創建要求有2家4星級賓館,目前僅平利大酒店創4星級酒店進入試運營,尚未通過省文旅廳評審命名??h內民宿都處在發展初期,尚沒有星級民宿。特色街區建設二道河美食街試營業,茶文化一條街、月城美食街、八仙美食街尚未正式開工。地方特色的旅游演藝活動、節事節慶活動數量少,品牌影響力不大。旅游商品開發滯后,消費吸引力不強。二是公共服務還不達標??h內部分道路等級低,鄉村旅游通達能力不強;縣城直達天書峽景區公交未開通;客運站、縣城商業街區沒有咨詢服務中心和游客服務點??h城和部分景區景點旅游廁所分布不合理、管理不夠規范。少數地段和景區手機信號沒有達到全覆蓋,景區免費WIFI尚未開通,通信和應急處理受限。三是旅游業態單一?!伴T票經濟”依然是平利旅游業的主要收入來源,吸引年輕人的燒烤局、露營地處于起步階段,新一輪旅游商品開發還未投放市場,民宿度假、民俗體驗、娛樂、購物、文創等新業態發展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四是環境整治力度不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時緊時松,景區周邊、路邊、河邊衛生狀況時好時差,與“處處都是旅游環境”的要求還有距離。五是旅游專業人才不足??h級旅游專家智庫尚未組建,景區和酒店管理、導游等人才缺乏。
2、旅游產業還有短板。一是旅游品牌內涵不足。平利“游女媧故里、品平利硒茶、賞美麗鄉村”旅游名片有一定吸引力,但品牌實際支撐點不多,游客實際體驗與品牌形象尚有一定差距。如美麗鄉村旅游缺少載體,實際看點少,品牌不突出,競爭力不強。二是康養產業發展慢。我縣康養旅游企業大多都在起步階段,仍以觀光游和初級自助式體驗為主,山、林、水、富硒、中藥材等優勢資源的旅游開發、服務和體驗融入不夠,缺少把觀光游轉化為休閑度假游的路徑。三是縣城核心景區功能尚不完備??h城作為核心景區,沒有旅游主題功能區、休閑游憩區、特色文化街區,博物館未啟動建設,縣城“旅游會客廳”功能不完備,核心景區的帶動能力不強,游客奔著景區來的多,在縣城消費少。四是部分優勢旅游資源沒有發揮帶動作用。女媧山、琵琶島和翠茗園在平利旅游發展歷史和網絡宣傳方面有一定知名度,但景區多年沒有新發展,吸引力逐年下滑,拉動全域旅游的作用持續弱化。如高德地圖顯示,琵琶島景點居平利縣熱門景點排行第三名,584人近期導航搜索。由于歷史原因,琵琶島景區建設運營狀況逐年下降,釣魚競賽、賞荷攝影等活動被縣外其他景點景區取代。
3、文旅融合還需深化。平利地方特色文化挖掘不夠、文化促推旅游作用不明顯。紅色文化挖掘運用不夠,廖乾五、平利解放等革命故事挖掘不夠深、傳播不夠廣。廖乾五故居,革命公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館等革命教育基地拉動旅游作用發揮不充分。女媧文化、八仙文化、農耕文化、秦楚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基本形成,但文化新品精品不多,展現方式單一,吸引力不強。如女媧文化主要承載地女媧山景區建設由于多方面原因暫時擱置,沒有新進展。在中國平利女媧文化研討會論證平利是女媧文化發源地之后,對女媧文化后續挖掘不夠。龍頭村農耕文化園對傳統器物、農耕器具進行簡單陳列,沒有充分展示農耕、農產品加工等農事活動,觀賞性不強,游客不能參與,與竹溪縣桃花島油磨房拉動旅游的作用還有差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平利弦子腔文化品牌響,但傳承人少,傳唱度不高,展現展示不夠。平利美食多而不優,零散不成體系,飲食文化品牌好而不響,“平利名菜·富硒茶宴”未形成統一菜品,尚未建立地方標準,打造提升推廣不夠,認可度不高。
4、宣傳推介還要加力。平利全域旅游缺少長期系統性營銷規劃和方案。宣傳推介活動沒有形成長期機制,茶藝競賽、美食開發、文化體育等宣傳推介活動沒有持續進行。對客源市場分析定位不夠精準,線下宣傳活動拉動旅游效果不明顯。線上宣傳跟進不及時,平利旅游微信公眾號、抖音號宣傳內容不系統、更新滯后,關注度不高,推廣力度不大,抖音號粉絲量不足200人。省道縣道停車區、休息亭、觀景臺等宣傳作用發揮不充分。
三、建議意見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殷殷囑托,深入貫徹落實各級關于全域旅游工作指導意見和縣委十七屆四次全會精神,把全域旅游作為做大三產、調優結構的突破口,持續努力,真正把生態旅游業建成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型新興產業。
1、圍繞創建抓推進。一要錨定目標不松懈。下半年,正是全縣貫徹落實縣十七屆四次全會精神,加速推進各項工作的關鍵時期,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進入沖刺階段,要堅定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目標,加快推進4A級景區(省級旅游度假區)、四星級酒店、特色街區、智慧旅游、標識體系、旅游商品開發等創建工作,確保順利通過驗收。二要搶抓政策增后勁。緊盯中省穩增長和支持中西部改善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政策,積極爭取更多項目支持,強化土地資金等要素保障,為創建工作再添新動力。啟動龍頭村親子樂園項目,完成正陽康養小鎮項目建設,確保創建規劃項目一件不落。三要統籌推進促全局。各級各部門把全域旅游與創建全省鄉村振興示范縣、建設宜居宜業宜樂宜游精美縣城相結合,與抓項目穩增長調結構相結合,同步安排,同步推進,相互促進。以省級全域示范區創建工作為抓手,拉動旅游消費、擴大三產,實現補位增長,推動全縣經濟高質量發展。老縣鎮要加快蔣家坪4A景區創建、啟動蘭家灣民宿建設。長安鎮要加快女媧茶鎮4A景區創建,盤活長安茶城,鞏固石牛水街,持續打造旅游引爆點,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推動鄉村振興示范鎮建設。
2、立足長遠補短板。圍繞十七次黨代會“把生態旅游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型新興產業”的總體要求,補齊短板,壯大生態旅游產業,增加生態旅游對全縣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提升品牌內涵。圍繞旅游要素,立足平利特色,實施差異化發展,全面系統提升旅游品牌內核,打造載體,進一步強化品牌支撐,提升旅游品質,讓慕名而來的游客更好體驗女媧故里、平利硒茶、美麗鄉村的內涵和魅力。加快康養產業發展。用足用活山、林、水、富硒、中藥材等優勢資源,引導跨界融合,建立康養旅游業態與觀光、度假、體育旅游、職工療養、研修旅游等旅游業態的產業聯動機制,提供標準化和個性化、長中短期相結合的康養服務系列產品,滿足不同游客的差異化需求,形成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的產業發展格局。增強縣城旅游功能。堅持把縣城作為核心景區,增強公共服務、旅游接待、文化服務、休閑娛樂功能,加快五峰山生態公園建設,在西大橋片區增加旅游功能設施,讓縣城成為旅游目的地和消費的集聚地。盤活提升景區。堅持以景區建設為牽引,推動全域旅游發展。加快天書峽4A景區標準化建設、桃花溪4A景區創建、馬盤山省級旅游度假區創建和芍藥谷景區建設進度。適時盤活琵琶島、翠茗園景區建設,讓老景區煥發新光彩。規劃建設女媧山旅游項目,大力彰顯女媧文化地域品牌。完善配套設施。提等改造平旬路、三陽-漢濱等連接周邊縣公路,老縣-女媧山-琵琶島公路,開通天書峽等重點景區公交專線,配套建設露營基地、景區停車、充電、通訊、公廁等設施。大力美化環境。持續開展“掃干凈、擺整齊、改旱廁、清污淤”專項行動,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改進旅游精品線路沿線環境風貌,實現處處皆景、全域可游,為打造旅游目的地創造優美環境。
3、挖掘文化添亮色。綠水青山是平利旅游的底色,地域文化是平利旅游的亮色。深挖紅色文化。充分發揮習近平來平考察最大紅色資源,放大帶動效應,促推全縣生態旅游業發展。深度挖掘廖乾五、紅三軍小長征過境、平利解放、改革發展等系列紅色故事,發揮廖乾五故居、革命公園等紅色景點的作用,傳承革命精神,傳播紅色故事,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成全域旅游新亮點。唱響地域文化。發揮平利歷史文化和傳統習俗作用,挖掘女媧文化、八仙文化、農耕文化、秦楚文化、民居文化、地域方言等,寫好講好平利故事。傳承發展平利弦子腔,開展弦子腔進景區、進休閑區活動,提高群眾知曉率,擴大傳唱度,發揮新作用。涵養人文文化。培育和展現平利人勤勞肯干、誠實可靠、和善好客等特點,把新時代平利人文精神打造成旅游新名片,讓山好水好人更好成為平利新風景。提升美食文化。立足平利地方特色飲食,發掘食材食具、加工制作、歷史淵源等飲食故事,培育飲食文化,舉辦美食大賽,全面提升富硒茶宴,統一特色菜品,推出平利美食和地方特色小吃,為平利味道增添文化色彩。綜合多種方式,廣泛傳播傳唱傳承平利文化,以文促旅,推動平利旅游產業內涵式發展。
4、注重實效提人氣。旺盛的人氣既是全域旅游發展的標志,又是旅游發展的不竭動力。激發市場活力。用好生態資源優勢、對接全市文旅康養產業鏈,順應不斷增加的避暑、休閑度假、周末旅游等需求,策劃包裝一批旅游項目,鍥而不舍招商引資,引進一批有實力的旅游企業。發揮“兩山公司”國有公司的平臺作用,按照市場化運行機制,加強國有資本平臺對旅游資源的控制力,帶動集體經濟、民營經濟融合發展。穩定獎扶政策,加快檢查驗收兌現,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放大消費券的撬動效應,激發旅游市場活力。全面系統營銷。堅持每年策劃一批宣傳推介活動,持續打造品味美食、農事豐收、傳統民俗、音樂書畫、運動休閑等節事活動,做到周周有活動,月月有主題,年年有創新,持續展現平利旅游特點亮點。用好各類網絡平臺,適時更新平利旅游動態,不斷提升平利旅游知名度、美譽度、傳播度。用好安平高速公路服務區、停車區,縣內公路服務區、休息亭、觀景平臺等窗口,全方位、多角度宣傳平利旅游,讓旅游更聚人氣,消費更有熱度。大力引客入平。抓住周末小長假、“十一”黃金周等機會,對接周邊市縣旅行社,充分利用引客入平政策,聯合景區制定優惠政策,不斷增加游客數量,讓平利旅游人氣更旺,消費更多、市場更廣。
5、各方齊心聚合力。全域旅游是一項系統工程,各方共同發力是完成創建工作的必要保障。全縣上下要把“勤快嚴實精細廉”的要求落實到全域旅游工作中,用創建工作實效檢驗作風建設成效。各方協同推進。進一步梳理未啟動和進展慢的創建工作任務,明晰鎮和部門責任,細化責任清單,明確完成時限,加強分析調度,強化督辦考核,壓茬推進各項創建任務。強化督促指導。縣文旅局要充分發揮創建工作辦公室的職能作用,圍繞目標,牽頭抓總,整體推進。對重點工作加強業務指導,加速推進。適時開展自查,及時補缺,確保全面達標。嚴格市場監管。遵循市場規律,針對旅游旺季,定期開展旅游市場監管活動,規范市場秩序,防范各類風險。及時有效處置舉報投訴,防止出現負面事件。引導群眾支持。充分發揮各級干部、“兩代一委”、能人大戶等各方力量作用,聯系群眾,引導群眾,切實提高群眾對全域旅游的認識,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營造全縣廣大群眾關注旅游、參與旅游、支持旅游、推動全域旅游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