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接訪日”活動的探索與實踐
三陽鎮共有鎮人大代表46名,縣人大代表7名,按選區劃分了4個代表聯絡小組,按村建立了10個代表工作室。換屆以來,三陽鎮人大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依托代表工作室創新開展“人大代表接訪日”活動(即本村人大代表每月20日在代表工作室坐班開展范圍內信訪接待并參與信訪聽證調處)?;顒娱_展實施以來,有效發揮了代表聯系群眾、聽取民意、維護穩定的作用,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廣泛贊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一、產生背景
長期以來,由于受各種因素制約,人大代表與信訪工作之間存在著一座天然屏障。代表大會期間,人大代表與信訪群眾直接對話的平臺被穩控拆除,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人大代表有組織地視察、調研似乎形成了形式上的慣例,其解決民生問題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人大代表如何在閉會期間履行職責、利用自身在人民群眾中形成的親和力和信任感,在了解群眾情緒,把握群眾脈搏,做好宣傳和引導,協助政府參與信訪,化解矛盾糾紛和保持社會安定,當好“傳話筒”,成為探索創新的新課題。2016年,該鎮湖河村一麻鴨養殖戶信訪,聲稱因為村上修化糞池把他的水源挖斷導致他兩年沒養成鴨子,每年養8萬只,兩年少掙16萬元,如村上不能賠償其損失,將到中省市上訪,鎮政府在調解中邀請人大代表參加聽證會,組織人大代表實地察看、據理力爭,反復舉例證明不是村上修化糞池影響了他養殖鴨子,最終使信訪人顏面掃地,放棄了無理訴求,并接受了代表和鎮政府提出的解決意見。2017年戶籍在梁家壩村的一住戶,本來已經隨嫁到老縣女兒居住,但聽說貧困戶政策好,回到老家破舊的房子居住,以沒有安全住房為由申請貧困戶并信訪到縣脫貧辦,駐村工作隊召開村民小組會,特地邀請人大代表參與此戶的研判,會上該組村民礙于情面,都不發言,然而人大代表對該貧困戶的情況當場提出質疑,一一點評,橫向縱向比較,使該戶的信訪及時有效得以了結。幾經嘗試,讓人大代表適時介入信訪工作,能夠及時代表民眾行使職權批評和監督政府,回應民眾訴求,能最大限度化解社會矛盾,修復破損的黨群、干群關系。人大代表來自人民,和選區人民群眾聯系緊密,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了解其起因,提前預警,防患于未燃,使大量的信訪問題及時就地解決在萌芽狀態。另外,人大代表的多重社會身份使得處理信訪問題更加有效,人大代表非政府工作人員的身份,使溝通更加靈活,人大代表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和其個人能力帶來的威信,容易在溝通中產生親和力和信任感,減少抵觸情緒和對抗,增進工作的人性化成分,使群眾容易接受。通過多次實踐和征求代表的意見建議后,2017年,鎮人大主席團率先在梁家壩村代表工作室開展了“代表接訪日”試點活動。
二、做法成效
在開展“人大代表接訪日”活動的實踐中,三陽鎮不斷的完善和改進,形成了代表接訪的五個基本步驟:一是由鎮人大主席團負責組織轄區內的人大代表,以村為單位,每次安排兩名人大代表接訪,如有特殊情況不能按時參加值班,請提前自行與其他代表調換。二是列出時間表,明確代表參與接訪具體日期,代表在接待選民時要佩戴代表證;在接待過程中,要認真聽取信訪者反映的問題和意見,并做好記錄,建立信訪接待臺賬。三是明確代表接訪的受理范圍為涉及到本村土地、鄰里矛盾糾紛、生產生活、低保、貧困戶評選等,反映本村的人和事的信訪。四是代表充分利用自己的威望和能力,對于信訪人反映的問題和意見,需要進行解釋和說明的,應當耐心細致地做好說服工作;對需要由有關部門或單位辦理的,要認真進行歸納整理,并交由鎮人大主席團辦公室進行交辦。五是每季度由鎮人大辦牽頭,承辦人、接訪代表參加回顧總結“代表坐班聽診”辦理情況。
同時,為規范“代表接待日”活動,保證代表參與接訪工作的有力落實,鎮人大主席團還建立了五項制度:
一是簽到制度。代表接待日時間:每月20日上午8:30—11:30,遇節假日順延。值班代表應遵守值班時間,如有特殊情況不能按時參加值班,請提前自行與其他代表調換。二是工作制度。制定相關工作制度,從日程安排到接待調處、信息收集、情況匯報、接訪范圍、怎樣在參與聽證及現場答復會,如何發揮作用等都作出了明確規定。三是代表建議落實制度。代表針對群眾反映問題所提的建議,及時交給鎮人大主席團辦公室進行轉辦,明確責任人和解決時限,再由分管或聯村領導組織有關部門和工作人員組成調查組,邀請接訪代表共同搞好調查處理,并召開現場答復會予以回復。四是保障和激勵制度。接訪的人大代表,由鎮給予一定數額的誤工補貼;參與聽證會、參與調處信訪的代表享受“以案定補”獎勵政策。五是考核制度。對代表參與接訪、參與聽證會、參與調處信訪矛盾的情況,作為代表述職的一項重要內容,鎮人大主席團實行年度考核制,代表作用發揮好的人大代表優先評選為“優秀人大代表”;不是村干部的代表將作為村干部候選人予以重點培養。
“人大代表接訪日”活動開展以來,共推廣了3個代表工作室15名代表參加了“代表接訪日”活動,通過人大代表坐診接待群眾信訪39人次,建立信訪臺賬20多條,人大代表入戶化解矛盾糾紛12場次,協調解決征地、地畔糾紛、低保、貧困戶評選等信訪案件6件,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困難10件,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擁護和好評,為全鎮加快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一是讓信訪變的有序。規定的時間、規定的范圍,接待群眾,所有的代表就像一條線,把群眾有序的串聯在一起,從而形成鎮村干部、人大代表、群眾組成的信訪網絡體系。二是減少了越級上訪案件的發生。由于多數代表來自基層,貼近群眾,了解社情民意,通過代表坐診接訪,能夠準確地把握信訪動態,及時向上反映,把矛盾防范關口和處置機制前移,更加有針對性地做好化解工作,做到防范于未然。梁家壩村一人大代表在值班接訪時了解到該村二組因長期降雨,泥石流覆蓋了組上沙石路,該組村民無法出行,準備集體上訪,該代表了解情況后,在做好群眾工作的同時,迅速提交了代表建議,引起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鎮政府立即派鏟車清除塌方,及時恢復了道路暢通,避免了一件上信事件的發生。三是化解了一些久拖不決的問題。對于疑難案件,積極發揮人大代表的應有作用,組織他們參與信訪聽證會,當場提出質疑,進行辯論,通過面對面的溝通,解惑釋疑,使部分群眾澄清模糊認識,放棄不正當的要求,從而使矛盾得以有效化解。如九里村一信訪人在2002年沒有經過村集體作證私自把房子帶土地賣給鄰村的一村民,2004年組上修路新房主沒有要任何補償同意占此房前土地0.9畝,事隔多年新房主已經不在這里居住,原房主即現在的信訪人在2016年土地確權時又把此塊土地確在自己名下,現提出要修路占地補償款,并到縣鎮信訪。由于牽扯的年代久遠,情況錯綜復雜,鎮調查組,積極發揮人大代表的應有作用,組織他們參與信訪聽證會,參與調解,人大代表通過講當時的政策現狀,與信訪人擺事實講道理,最終以代表的正能量之聲壓倒了雜音,讓投機取巧的信訪人既丟了面子又未得逞,從而息事罷訪。
通過開展